个人信息:
邵琛欣,汉族,1985年8月生,天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汉语史。主要从事汉语句法与语义、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
邮箱:shaochenxin@snnu.edu.cn
教育经历:
2004.7-2008.7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学专业(汉语史方向),获学士学位;
2008.7-2011.7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获硕士学位;
2011.7-2015.7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理论语言学方向),获博士学位。
发表论文:
1. 邵琛欣,Langacker事件认知模型与小句编码中的工具格,《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2
2. 邵琛欣,汉语工具宾语的次范畴及其形成机制,《语言科学》,2015.6
3. 邵琛欣,Talmy与Fillmore语义分析模型的异同比较,《红河学院学报》,2014.4
4. 邵琛欣,天津话“儿化”现象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 邵琛欣、覃俊珺,“荼”“茶”形音义考辨,《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四辑,2014
6. 邵琛欣,行走古道间观闻茶马情——云南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文化考察,《科学中国人》,2013/11
7. 陈保亚、宋作艳、邵琛欣等,《2012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北京出版社,2013
8. 邵琛欣译,及物性、小句结构和论元结构,《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第二辑,商务印书馆,待刊
主持课题: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汉语工具介词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类型学研究”。
参与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子课题成员;
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关系字专题研究”, 子课题成员;
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子课题成员;
4.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韩非子》实词及相关句法结构研究”(参与)。
学术会议:
2014.10,第47届国际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动词语义类与先秦工具格的句法表现》;
2014.8, 第三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先秦至唐五代工具格的历时演变》;
2012.12,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词汇化与身体部位类工具格的语义融合》;
2011. 6,国际中国语言学第19届年会(IACL-19),《< 韩非子>“同”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