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国伟)应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中国濒危语言与方言研究会会长、《方言》杂志原主编、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振兴研究员来我校主持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答辩与开题报告,并于11月23日晚携夫人张惠英研究员做客第189期长安学术讲座,作了题为《关于“渠”和“个”》的学术报告。
报告由陕西省语言学会会长、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安顺教授主持,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邢向东教授做了点评,文学院及相关学院的60余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在报告会上,胡安顺教授首先介绍了张振兴先生的基本情况,随后张振兴先生在热烈的掌声中开讲。报告首先分别讨论了“渠”和“個”的本字、意义及出处,并对各自在现代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分布、意义及语音做了详细的描述,对其中不符合各自演变规律的例外现象用平行语料从同类感染、变音别义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与此二字音义、用法相近的词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这两个字上汉语方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存在严密的对应关系,引出了此次报告的主旨:汉语方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应该互相打通。张先生指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相同成分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自的研究者应该多关注对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相互打通。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进行有规划、有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可行的范围内制订相对统一的调查提纲,以方便进行大规模的比较。在报告结束之时张先生对在座的师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报告引起了在座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向张先生提问。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张先生均一一作了耐心解答,张惠英女士亦对部分问题作了详细的补充解答。
邢向东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说,张先生的报告是典型的卒章显志,通过对“渠”和“個”的先后讨论,最终引出了本次报告的主旨,这一结论是张先生对自己多年研究的思考和认识。整个报告从宏观上看,高屋建瓴,语料详实,搜罗宏富,从材料的引用到结果的得出都体现了张先生宏观的眼光,结论诚为不刊之论;从微观上看,论证方式和论证过程严谨缜密,无可辩驳,令人信服。
最后,胡安顺教授在总结中谈了自己在本次报告中的收获,认为张先生的此次报告是典型的小题目大文章,报告从材料的收集到论证的过程都体现了张先生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积累,并号召各位师生学习张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报告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