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正正)11月6日晚,一场题为“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在我校文渊楼多媒体B教室举行,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运富教授。我院党怀兴老师、赵学清老师、杜敏老师、黑维强老师、朱湘荣老师、王元华老师、王伟老师、李孝仓老师以及百余名学生听取了报告。报告由文学院副院长赵学清教授主持。
李教授从常见辞书对成语“骈拇枝指”、“陈陈相因”的误解说起,区分了两个重要概念——学史与学理,并强调学史研究与学理研究应遵循的不同的原则。他指出:学史研究是针对客观的学术事实的已然状态进行的分析探讨,应当求“真”;学理研究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建立学术体系,应当求“通”。他从学史研究中的“失真”现象展开,系统分析了(一)以今律古、误解原意;(二)强人就己、借题发挥;(三)不辨材料、牵合混同;(四)忽视渊源、各取所需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后人对连绵字以及王念孙连语、六书分类、省言与兼言、古今字以及王筠的分别文与累增字的理解等问题的分析展开讨论,指出现在许多学术史研究缺乏对原著的细致阅读,未能理解古人原意,所得结论值得商榷。他对学术史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应当全面考察某个人的学术思想;第二,结合学术大背景理解具体问题;第三,应当区分异质现象、避免牵合混同;第四,沿用学术史概念不宜改变其内涵。最后他呼吁大家做学问要下苦功夫,从原始材料当中清理具体术语,一定要以“求真”为核心,要将“习焉不察”的问题重新审视。
讲座最后,李运富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党怀兴教授对李运富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本次讲座的内容做了简短的概括和总结,赞其观点极具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强调学术史的研究应该坚持“求真”的精神,要“扎实”地阅读元典,从元典入手梳理学术史,要从无疑处见疑,要敢于怀疑所谓已成定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还呼吁大家从阅读名家经典著作入手,真正理解经典,提升学术水平。
李运富,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科研和古文献的整理、释读工作。已出版《汉字汉语论稿》、《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汉字学新论》等各种著作、教材、工具书和古籍整理作品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