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于2015年7月由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正式立项建设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加强基地建设,实现基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使基地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实现建设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语言资源保护、语言政策智库的目标,特制定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的“十三五”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本中心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以语言资源保护、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要坚持“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服务区域”的建设原则,紧密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保护、开发语言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参与国家和陕西省的各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如何发挥语言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提高中心在地方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为国家和陕西省的语言规划、语言资源保护建言献策,提供咨询。
经过5年努力,使中心在西北地区语言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强的引领作用,对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逐步建设陕西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资源保护政策的咨询机构和新型智库,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语言研究高地,成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的模范基地。
二、重点工作
(一)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
1.按照现计划,本中心的人员由五部分组成:主任、副主任各1名;固定研究人员5名;专职研究人员20名;兼职人员10名以上;专职秘书和实验员各1名。
三年内配齐所有管理人员,完成5名固定研究人员的编制任务。除中心主任由校长任命外,力争引进1名高端人才,其他则通过调入、博士后选留、博士生留校的方式补充,到2018年全部人员到位,形成梯队合理的研究和工作团队。
2.完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委员会主任由著名语言学家张振兴担任,学术委员9人,其中6人以上为校外委员。每届委员会任期5年,换届时替换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3.完善中心主任负责制、研究所所长聘任制。中心主任由校长聘任,负责研究中心的顶层设计,近期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固定人员的引进、补充等各项事宜。研究所所长由中心主任聘任,负责本研究方向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向中心主任提出人才引进、人员补充等各方面的建议。中心主任和研究所所长应当由专业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授担任。
4.完善下列制度:中心主任负责制,固定人员岗位责任制,专兼职研究人员奖励制度,研究基地项目招投标立项制度,资料及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制度,等等。
(二)平台和品牌建设
1.创办《中国语言》杂志,2016、2017年各出版1期。2018年开始每年出版2期,定期出刊,争取进入CSSCI来源集刊。为西北地区方言与民俗研究者提供高规格的发表阵地,保持中心在西北方言与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
2.办好“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网站”,并与“国家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网站链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扩大中心影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巩固“西北方言调查联盟”,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协作年会”,商讨合作机制,研究组建“西北地区语言资源开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将两年一度的“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打造成品牌性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每两年主办一次国际性或国家级学术研讨会。
(三)科研课题与立项
1.主动投入“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为陕西省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提供首席专家、调查团队和技术支持,指导全省的语保工作,与陕西省语委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2.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并取得五省区方言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3.对陕西发现的古代雕版印刷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出版系列著作;申报和实施《秦文字汇编及秦文字资料库建设》、《周秦汉唐碑刻文字研究》、《宋元明清手书文书俗字典》等项目;申报和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与民族语言政策研究》、《新媒体与语言的社会传播》等项目。
4.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文字构形系统研究》、《秦封泥文字研究》、《汉代至清契约文书词汇历时演变研究》等项目的结项和出版;完成《陕西语言地图集及语料库》项目。
5.积极联系横向合作课题并争取经费。
(四)科研产出与获奖
1.在高水平出版社出版专著8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30篇。
2.出齐《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共8部,已出6部)。
3.出版《唐宋元明清字书辑刊》(字书《六书故》点校本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大约15种。
4.争取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1项,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1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
(五)学术交流
1.加强与教育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国家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的联系,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西北地区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中发挥引领作用,提高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的语言资源保护水平。
2.加强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国家语委语用学研究所、台湾中研院语言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及国内其他著名高校的语言研究机构的合作。探索合作研究新模式,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基地进行研究、访问、讲学。强化同世界著名语言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化程度。争创全国一流研究中心。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1.通过招收博士后、博士和接受国内访问学者,为西部地区培养高规格语言学人才,使基地成为西部地区语言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基地。
2.形成语言资源保护、开发、研究技术支持平台和语言实验平台,免费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主动承担、积极参与政府有关语言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主动回应、指导、支持社会上保护语言文化资源的一切努力,使基地的科研成果不断地转化为语言资源保护的能力和实绩。
3.为陕西省档案局组织的“陕西方言语音档案建档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提高该项工作的专业水平。争取联合建设“陕西方言民俗博物馆”。
4.发挥基地的专业优势,为陕西省政府的语言文字政策提供咨询,积极组织每年的普通话活动周和其他推普工作,继续为陕西省规范汉字诵读写大赛和陕西省、西安市汉字听写大会提供培训、评奖等服务,继续为香港大、中、小学提供普通话及中华文化的沉浸、培训服务。
四、新型智库建设
1.每年出版《西北地区语言资源开发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一年的研究成果,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及西北地区制定语言政策提供咨询。
2.提高语言规划、语言资源保护的研究水平,为陕西省、西北地区乃至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语言政策提供强有力的咨询服务,建设语言文化领域的新型智库。
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