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资源开发 > 田野调查 > 正文

哈密方言调查日志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14   
2017年2月14日                            晴
       今天是情人节,年轻人欢喜雀跃的一天。海院长、赵亚伟和我一行三人背着行囊,提前一个小时到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候车。直到进站时,海院长才反应过来我买的是普通列车的硬座,她笃定我必会买动车的想法落了空,毕竟动车在新疆开通以来,我们都还未体验过。海院长表扬了我和赵亚伟节约调研经费的行为,笑称她既可以体验生活(她有10年未做过火车硬座了),又可以时间充足地给我们好好讲堂课。这多多少少抚慰了我内心的愧疚。虽有一丝遗憾,但我们调研的高涨情绪并未受到丝毫影响,挤过拥挤的人群,在位置上坐定,火车开动了。列车员例行公事呱呱呱讲起了旅途各种注意事项,周围唯有海老师认真聆听的模样让我忍俊不禁。我不解道:“您也太认真了!”海老师一句“只有你对生活认真热情,生活才会对你认真热情”立时成了我的又一个座右铭。途中,海院长滔滔不绝地从新疆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讲到到新疆汉语方言的片区代表点的确定,再讲到新疆汉语方言的相融现象,让我和赵亚伟颇为受益。海院长忆起了当年去北京上学时坐硬座喝啤酒吃烧鸡的峥嵘岁月。四个多小时的旅程在知识和欢笑中飞速而过。
       哈密下车已是下午六点多,海院长的妹夫接上我们,直接到了我们之前预定好的宾馆。办完入住,海院长就立刻带着我们去见发音人。我们预备调查的第一个方言点是哈密市沁城乡。发音人是海院长的妹妹帮忙找到的。为确保发言调查的客观准确,海院长说必须要提前和发音人亲自见个面,了解一下情况再最终确定。沁城乡的发音人叫沈生衷,晚上在哈密一家单位值班。我们按照发音人电话里说的地址,赶到了哈密市第八小学,理所当然地以为他在八校值班。当我们直接敲开八校值班室窗户询问时,一下子从值班室里走出两个值班人员,否定我们的询问之后,依旧不放心地问我们是不是暗访组的人。即使我们说明了来意,他们还是目送我们远离了视线。也许是我们四个说着普通话、手拿调查手册且彬彬有礼的样子吓着他们了。
       最后,还是沈大哥出来接我们,我们才知道他在八小旁边的哈密市青少年文化宫值班。沈大哥64岁,哈密沁城人,身体健康,性格爽朗;老新疆人,不记得祖籍,不记得家族来疆历史,只记得爷爷辈因逃荒从奇台迁至沁城;职业农民,小学毕业,没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口齿清晰,现住在哈密市儿子家,晚上在哈密市一家单位值夜班。我们和沈大哥聊了半个多小时,确定他非常适合做发音人,我们满是雀跃,这意味着第二天调研会顺利开展。从文化宫出来时遇见了文化宫的彭副馆长,他给我们介绍了哈密地区的汉族小曲及其调查情况。沈大哥和彭副馆长让我们在哈密的第一天便体会到了哈密人的热情。
       回到入住宾馆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海院长谢绝了他妹夫小徐哥吃饭的邀请,带着我和赵亚伟在附近的餐馆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手工面。我们为开头如此之顺利而兴奋不已。
 
                                                                写于哈密加格达宾馆
 
 
2017年2月16日                              晴
   下午六点钟,沁城话的调查全部结束。我们告别了沈大哥,坐上小徐哥的车,立刻赶往7公里之外的陶家宫镇,去见第二个方言点的发音人杨大哥。杨大哥并非我们见得第一个陶家宫镇发音人。其实,昨天(15号)晚八点在宾馆我们就和之前托人找好的陶家宫镇发音人李新龙大哥见了面。随李新龙大哥一起来的还有他的三位女同学,其中一位是哈密市七小的校长,竟和我们是校友,而且还是维吾尔语专业毕业的。他乡遇故知,这让我们很是惊喜。通过聊天,我们发现李大哥虽能说一口流利的地方话,但受普通话影响比较大,和我们交流时却不能自由切换。海院长婉转地表达了我们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帮我们寻找合适的发音人。李大哥和他的同学们欣然答应并按照我们所提出的条件开始在熟人圈中搜索。在近一个小时的反复寻找中,李大哥和他的同学在电话上最终锁定了陶家宫镇陶家村三队的杨大哥。这个杨大哥就是我们今天去见的发音人。
陶家宫村3队在陶家宫镇南面1公里处,所有的宅院都是政府统一规划并一律刷成黄色,非常得整齐。我们在村口等到了杨大哥,他骑着摩托,手拿羊鞭,将我们带进他的家门。在杨大哥家的火炕上坐定,我们拿出调查手册给杨大哥看,字表中的大部分字杨大哥都认不得了。他不适合作发音人,这让我们不免为明天能否工作担心起来。杨大哥思索了十几分钟后,将我们带到了他们村的陈大哥家,陈大哥以前当过兵,是陶教宫村3队的文化人,农闲时写小说,练毛笔字。陈大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但是当我们提出两天的整块调查时间时,困难又出现了。因为家里就陈大哥一个人,他的爱人去城里带孙子去了,家里养的有羊、驴、鸡鸭等,根本离不开人。我们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杨大哥并没有放弃,和陈大哥商量了一阵子后,又将我们带到了另一户蔡大哥家。蔡大哥74岁,曾经是大队会计。但是当我们和蔡大哥说话时,我们发现他的门牙脱落了好几颗,这不符合发音人的条件。燃起的希望又落空了。
杨大哥许是看出了我们的沮丧,和蔡大哥合计了一会之后说他们村的许有德大哥可能符合我们的条件,就是不知道他从乌鲁木齐儿子家回来没有。我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许大哥家,发现门开着,且徐大哥就在家里。许大哥今年64岁,看上去却像是五十多岁的人,比较健康,初中毕业(读到七年级),说一口地道的本地话,不会说普通话。许大哥的爷爷是盛世才所带的兵,后定居在陶家宫村。许大哥原是镇水泥厂的工人,后来下岗务农。现在白天在镇物业上做维修,晚上在物业值班。聊天中,我们得知许大哥的儿子就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现在在乌鲁木齐一家设计院工作,发展得不错。我们原计划是晚上去许大哥值班的地方调查录音,毕竟他白天还有工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许大哥愿意腾出两天时间配合我们做方言调查,说白天的工作他会找人替他顶两天班。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今天寻找发音人可谓是一波三折,但是结果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亏了李大哥、杨大哥、陈大哥、蔡大哥、许大哥这些质朴热情的好心人!谢谢你们!
 
                                        写于哈密加格达宾馆
 
2017年2月19日                              阴
早上九点,我们退了房,拿上行囊,坐上小徐哥的车,赶往离哈密市八十多公里远的三道岭梯子泉乡。我们调查的第三个方言点就在这儿,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点,前面两个点做得比较顺利,这个点做完我们就可以凯旋而归了,所以内心充满了期待。原本,我们定的第三个方言点是柳树沟乡,但来哈密后,我们了解到柳树沟乡原来居住的十几户汉族人早已散迁至其他地方,现在柳树沟的居民都是哈萨克族。所以,我们放弃了这个点,改为梯子泉。之所以改为梯子泉,一是在地理位置上它和柳树沟乡相距不远,二是据了解那里的汉族聚居人口较多。帮我们寻找梯子泉发音人的是海老师学生郭马静怡的爸爸郭大哥。他是三道岭本地人。三道岭镇是我国最大的一个露天矿区,汉族人口多,来源较杂,聚居历史短,50年代早期以东北人居多,所以当地东北口音较重。梯子泉是三道岭镇的下辖地。据郭大哥介绍,梯子泉说哈密土话的人较多。
一个半小时路程后,我们在三道岭和郭马静怡的父母会合了。郭大哥告诉我们他们之前找的发音人虽说一口流利的土话,但是受普通话影响太大,看着字表说的都是普通话。所以,他们昨天在梯子泉找发音人一直找到晚上11点多,先暂定了几个发音人。郭大哥带我们见的第一个发音人是现住三道岭的回族赛大哥,但我们没有采纳。一是因为哈密方言的前两个点我们做的都是汉民汉语,二是因为赛大哥是宁夏回族,来疆历史较短。郭大哥驱车带着赛大哥和我们一起去了二十公里之外的梯子泉,去见另外两个发音人。
二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梯子泉。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破败的要拆迁的土宅院,在此居住的人家应该是很少了。第二个发音人李大哥就住在土墙、红砖地、远望岌岌可危的一所宅院里。李大哥五十三岁,梯子泉生人,虽会说他们认为的当地土话,但是和我们交流时都是普通话,无法自由转换。赛大哥又去叫来第三位发音人唐大哥。随唐大哥来的还有几位村民,其中还有一位是村长。李大哥的家顿时挤得满满堂堂的。聊天中,我们才得知梯子泉是50年代由各地汉族人汇集而成的一个地方,形成历史并不长,而且现在搬迁出去的人也比较多。这让我们很是怀疑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地方话,是否具有代表性。唐大哥并非梯子泉土生土长之人,而是沁城人,20岁时才来到梯子泉生活。所以,唐大哥做发音人并不合适。随唐大哥来的几位村民也都是从内地来疆定居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新疆人。虽然我们反复强调了发音人的条件,但是热情的村民们好似并未能真正理解,极力让唐大哥作梯子泉的发音人,这让我们一时不知该如何拒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们最后还是坚持先暂时放弃这个点的调查,宁可不做,也不能做错。
这次调查虽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但是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方言调查的不易与曲折,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
                                写于新大家中

主办单位: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文汇楼A座
联系电话:029-85318838        E-mail:yyzykfyjzx@snnu.edu.cn